“希望一號’起飛啦!”“再見,小衛星!”昨天上午,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隨著我國首顆科普公益小衛星“希望一號”成功點火升空,數百名在發射場山梁上守候多時的小觀眾頓時歡呼雀躍起來。與以往發射的衛星不同,這是一顆專門為我國青少年科技愛好者發射的小衛星。
作為我國第一顆科普公益衛星,“希望一號”由中國科協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發起,從設計到研制成功歷時9個月,共投資3000萬元,專為青少年量身設計。
小衛星的名字原本叫“希望號”奧運星,但由于發射時間從原定的奧運會之前推遲到了奧運會以后,所以才更名為現在的“希望一號”。據衛星總設計師張曉敏介紹,“希望一號”只有60千克重,采用八邊形立柱框架結構。
“我們希望借小衛星,在太空上給孩子們搭建一個科技實驗的‘操作臺’,激發他們對航天科技的興趣及創造力。”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俊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小衛星搭載實驗裝置“天圓地方”的設計者劉重華就是一名北京小學生,她的實驗方案簡單易行,很容易觀察到明顯的效果。
“希望一號”運行在高度為12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繞地球南北極飛行一圈需要109分鐘。“‘希望一號’每天大約有6次到8次經過北京上空。”張曉敏表示,時間一般都在上午的9時30分到12時30分之間,或是晚上9時30分至零時30分之間,這期間北京地區都可以接收到小衛星發射的無線電信號。“這個時段正好,孩子放學回家以后,還可以通過小衛星進行一些科學小實驗。”
據航天專家介紹,小衛星包括能源艙、電子艙以及載荷艙三個主要部分,裝載“天圓地方”五色土實驗設備、輕型寬視場彩色相機、無線電通信轉發器及測光儀等儀器。“衛星設計壽命為一年,但據我們的預測,應該可以使用兩年以上,如果電源等部件不出現問題的話,壽命還會更長。”
“希望一號”小衛星升空運行后,為促進香港、澳門、臺灣和內地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全國青少年航天科技體驗活動組委會計劃于明年正月十五,組織“兩岸四地”青少年代表利用業余無線電通信設備,完成“希望一號”衛星首次“兩岸四地”通聯。為開展“希望一號”小衛星青少年業余無線電通信活動,全國青少年航天科技體驗活動組委會還計劃在包括港澳臺地區的全國范圍內的中小學校和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機構中,建立“希望一號”衛星青少年業余無線電通信活動基地,主要用于開展青少年業余無線電通信競賽、應急通信演習競賽及相關科普活動。
楊俊華透露,組委會還會將“希望一號”小衛星拍攝到的山川、海洋、陸地、星空等照片拆分成塊,公布在活動網站,請同學們將這些圖塊拼成完整照片,并根據照片,判讀地理位置和星座。
希望一號衛星搭載了青少年科學實驗方案——“天圓地方”實驗設備,通過對直徑2毫米的五種顏色顆粒在軌狀態進行拍照,觀察在微重力條件下五色顆粒的運動狀態。實驗的五種顏色顆粒按照北京中山公園社稷壇布局(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和北黑)放置在一個正方形透明盒內,顆粒直徑2毫米左右,碼放一層。起飛前每個顆粒位置固定,用一塊帶有小凹坑的有機玻璃“壓緊”進行限位,以便防止在火箭發射過程中的劇烈震動使顆粒提前混合;衛星入軌后,根據指令使“五色土”盒鎖緊機構解鎖,小凹坑壓板向后平移,使盒內空間高度增加到5毫米,顆粒在“五色土”盒內處于自由懸浮狀態。
“希望一號”小衛星攜帶一臺輕型寬視場彩色CMOS相機,相機質量為0.36千克,140度的寬視場角使衛星能夠在1200千米軌道高度對地球全景(球冠)成像,星下分辨率為1.4公里。輕型寬視場彩色CMOS相機與測光儀配合工作,在軌通過測光儀測量太陽光照條件,在光照條件允許情況下,CMOS相機實現對地球和太空目標的彩色成像。其所拍攝的照片數據將傳輸給衛星地面測控站,經過數據處理后,可獲得大陸、海洋、山川、臺風、變化的云層、星空和以太空為背景的地球邊緣的照片。
“希望一號”衛星的無線電空間電臺由無線電通信轉發器、UHF天線和VHF天線共同構成,向地面發送帶有遙測參數的信標,地面業余無線電臺可通過衛星進行莫爾斯電碼、簡易的話音和數據通信等試驗,并為中國和全球的業余無線電愛好者提供信標、語言和數據轉發等空間通信試驗服務。